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招生简介
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依托环境学院学科优势,整合学院碳中和相关人才、成果和平台,成立“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微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国家兼具西部地域和轻工行业特色的“双碳“战略环保人才、熟悉减污降碳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追踪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低碳社会经济服务新体系,全面提升我校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轻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微专业培养方案
微专业名称 | 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 |
培养目标 |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国家兼具西部地域和轻工行业特色的“双碳“战略环保人才、熟悉减污降碳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追踪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低碳社会经济服务新体系,全面提升我校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轻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
修读年限 | 1 |
学科门类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结业学分 | 12 |
先修课程 要求 | 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化学等。 |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是否新设课程 | 学分 | 学时数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期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 | 上机 | 实践 |
生态修复与固碳技术 | 是 | 2 | 32 | 32 |
|
|
|
| 4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 是 | 2 | 32 | 32 |
|
|
|
| 4 |
轻工业绿色发展与减污降碳 | 是 | 3 | 48 | 48 |
|
|
|
| 4 |
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 否 | 2 | 32 | 32 |
|
|
|
| 5 |
工业碳足迹与核算技术 | 否 | 3 | 48 | 48 |
|
|
|
| 5 |
合计 | 12 | 192 | 192 |
|
|
|
|
|
其他修读 要求 | 无 |
课程简介 | 1.工业碳足迹与核算技术 课程目标:熟悉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清单核算和碳足迹分析方法,并基于绿色技术的经济性给予评价,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与经济、低碳绿色经济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涵盖碳排放清单分析与核算方法、碳中和路径概述、环境治理中碳中和技术、水污染治理协同降碳技术、固废处置与降碳协同技术、大气污染治理与降碳协同技术、土壤植物系统碳汇与固碳潜力评估等七个章节内容。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40%),过程化考核评价成绩(60%)。期末考试在结课后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
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通过课程学习将帮助学生理解多种主要的碳捕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低温深冷以及循环回收技术。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将能够针对具体的电力生产或制造过程的某一排放源选择合适的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利用主要涉及二氧化碳的提高石油采收率实现封存的利用,封存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地下深部咸水层的封存。另外,CO2的压缩和运输的知识将单独介绍以帮助理解全流程CCUS技术的整体性。压缩和运输涉及的技术问题和管道运输涉及的安全风险问题也会介绍。最后,中国CCUS发展路线图以及将CCUS纳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技术问题也将被讨论。 课程主要内容:世界正面临严峻的气候挑战,全球能源形势瞬息万变。在我国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双碳目标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的背景下,本课程将讨论CCUS 领域中的上述关键主题,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前沿技术。该课程首先概述当前的全球碳排放及其来源和由此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之后,课程将重点介绍与CCUS和能源转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各种应用技术和方法,介绍从陆上捕集到海上注入枯竭储层以进行储存再利用、地质/海洋储存的 CO2安全运输及 CO2 转化成化工用品等技术。该课程包括过程工程、质量和能量平衡的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具备对一系列工业来源的各种 CCUS 技术的理论、实际应用和评估知识。该课程将提供当前一系列CCUS案例,例如在油田注入 CO2泡沫和用于天然气生产的 CCUS 技术,从天然气中生产氢气副产品CO2的处理和储存以及氢气的中间储存、CO2的转化等。 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累加式的考核方式,总成绩为100分,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平时成绩50分,由平时考勤,作业,课程报告及答辩情况来确定,其中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考勤记录占平时成绩的10%,报告及PPT答辩占50%。 (2)考核内容:期末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题(约占15%)、问答题(约占50%)、计算题(约占25%),内容涵盖所有章节。 |
3. 课程名称:生态修复与固碳技术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深入探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固碳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生态修复与碳减排的综合理解和实践能力,提升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贡献。 课程主要内容:生态修复概述、碳循环与生态修复、固碳技术分类与机制、植被恢复与碳固定、湿地修复与碳储存、土壤修复与碳循环、森林经营与碳汇增长、用案例与实践等。 考核方式: 1. 课堂出勤与参与度(10%):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2. 作业(10%):完成分配的作业,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3. 小组课堂汇报项目(10%):完成小组课题汇报,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4. 阶段测验(10%):考察对课程前半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 期末课程论文(20%):撰写关于生态修复过程中某个固碳技术的研究论文; 6. 期末考试(40%):考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4. 课程名称: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的催化转化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对我国未来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涵盖绪论、碳中和技术与概论、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碳负排及生态碳汇强化技术、生物质燃料/原料替代新技术、绿氢技术与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内容。 考核方式:课程结课论文成绩(40%),过程化考核评价成绩(60%)。 |
5. 课程名称:轻工业绿色发展与减污降碳 课程目标:熟悉轻工业绿色发展业的政策标准体系,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及重大重大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与经济、低碳绿色经济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服务轻工业绿色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涵盖造纸、皮革、玻璃陶瓷和食品等重要轻工行业“CO2产排足迹”,轻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轻工行业减污降碳关键技术,轻工业清洁生产等章节内容。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40%),过程化考核评价成绩(60%)。期末考试在结课后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
三、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情况
1、专业负责人 |
姓名 | 王家宏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学科及研究 方向 | 环境科学与工程,工业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环境功能材料 |
教学情况 | 近三年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学分、本人授课学时)(不超过五门) 环境工程设计 2学分 32+32 催化氧化技术 2学分 32 高级氧化技术 2学分 32 |
2、团队成员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领域 | 拟授课程 |
1 | 郭军康 | 42 | 教授 | 尾矿高值资源化利用 | 生态修复与固碳技术 |
2 | 朱鹏飞 | 38 | 副教授 | 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利用 | 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
3 | 朱超 | 40 | 副教授 | 微生物处理技术 | 工业碳足迹与核算技术 |
4 | 马宏瑞 | 57 | 教授 |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 轻工业绿色发展与减污降碳 |
5 | 陈庆彩 | 38 | 教授 | 大气污染控制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
3.开设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学时 | 拟授课教师 | 授课学期 |
生态修复与固碳技术 | 3 | 郭军康 | 3 |
轻工业绿色发展与减污降碳 | 3 | 王家宏、马宏瑞 | 4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 2 | 陈庆彩 | 4 |
工业碳足迹与核算技术 | 2 | 朱超 | 5 |
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 | 2 | 朱鹏飞 | 5 |
四、招生计划及要求
符合以下条件的本科在校学生可申请修读微专业:
(一)具有学籍且学有余力的化工类专业的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在校生;
(二)计划招收学生数为10-15人,要求平均学分绩点:3.3及以上, 成绩排名在前30%的同学。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上限,学院采取平均学分绩点50%+面试成绩50%的排名依次录取。
五、报名须知
报名时间:2024年3月11日—3月13日
报名方式:学生查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微专业招生简章,了解各微专业相关信息、报名及咨询方式。填写纸质《陕西科技大学微专业专业报名登记表》,交微专业开设学院报名处。
六、审核与录取工作安排
(一)学院审核 环境学院于2024年3月14日前完成对报名学生的资格审核。
(二)录取公示 环境学院将微专业最终录取名单于2024年3月15日上报教务处备案。同时将最终录取名单在本学院网站进行公示,以便学生查询。
(三)开课安排 学院按照微专业本学期教学计划于2024年3月13日前完成微专业教学任务落实、排课等事项,确保第四周(3月18日)开课。
七、证书管理
在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学生按要求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获得规定学分,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备案,发放学校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
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士学位。
招生咨询电话: 029-86168291 地址:新实训楼C703
联系人:王老师
专业咨询电话:18392586563
联系人:朱老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