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务
 学院概况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学术科研 
 教学教务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老网站备份>>教学教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正文
 
陕西科技大学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016-06-03  

1.修订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我校将继续推进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修订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道德意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基本思路与目标

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结合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学生为本,使理论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提高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有效改进机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更加有利于促进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要求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使学生不仅掌握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修订的基本原则

(1)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按照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准确、客观、科学定位是一个关键问题。专业定位应考虑“服务面向、办学层次、自身优势与特色”。各专业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2)明确毕业要求:各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3)加强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顺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1或3.5+0.5等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模式,既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不少于规定学时,更重要的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理顺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关系: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都要碰到的问题。要按照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选修课要多,学时要少的原则。课程范围要宽一些,内容不必太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课聘人”,要完全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来考虑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安排。

(5)建立各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进行,每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的基本理念,确定本专业知识能力大纲,然后针对大纲中的各要素,设计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通过建立“培养计划标准实现矩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5.学校工科各专业培养通用标准

陕西科技大学本科所有工科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标准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①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②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③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④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⑤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⑥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⑧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⑨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⑩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⑾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⑿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6.学校其它各类专业培养通用标准

陕西科技大学本科其它各类专业参照工科制定的毕业要求标准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①专业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本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

②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和本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③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能够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④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⑤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⑥实践与社会:能够基于本学科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实践问题和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⑧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⑨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⑩沟通:能够就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⑾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⑿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7.“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7.1 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实践、重能力、善创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研究、开发、营销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工程专业的高级学位和其它专业的学位,继续深造。

学生毕业时须具备上述5中12项毕业基本要求。

7.2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培养模式

本科生培养模式为“3+1”两段式进行(见表1)。

表1两段式培养模式

年级

学期

教育内容

备注

一年级

1

通识教育、学科基础

取得本学年总学分的四分之三才能升入高一年级

2

二年级

3

通识教育、学科基础

第4学期安排社会实践

4

三年级

5

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

6

四年级

7

企业工程实践、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完成

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合格才能进入毕业环节

8

毕业环节

取得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可以毕业,当GPA≥2.0且无补考课程可推免进入全日制专业硕士阶段学习

(2)培养方案

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一般为理论教学140学分(含课内实验10学分),实践环节60学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应该与培养目标一致,且至少应包含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三大要素,其中:

教学类型

占理论

教学比例

课内实验

学分

理论教学

学分要求

实践教学

学分要求

备注

通识教育理论

25%

0

≥32.5

学科基础理论

40%

6

≥58

专业理论课程

35%

4

≥49.5

含在企业开设的专业课

校内实践教学

≥20

实践每周计1学分

企业工程实践

≥40

实践每周计1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140

60

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环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在第4学期暑假安排社会实践,在第7学期安排企业工程实践及部分专业课学习,第8学期在企业完成毕业环节。

根据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计划,学习实践内容,考核标准。学生学习实践可以在企业不同岗位轮流完成训练。通过学习和工程实践,学生要完成课程考核和一篇实践报告。报告应该围绕自己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课程考核和实践报告合格者取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应在企业完成补考或重修;实践报告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要重新补修企业实践过程以及内容,合格后方可进入。

毕业环节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企业项目等,应切实做到真题真做,而不是做单纯理论研究或理论模拟论文课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工程(工艺)实践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说明书不少于1.5万字,图纸折合1号图不少于4张。查阅资料不少于50篇(其中英文资料不少于10篇),翻译外文文献不少于10000字符。毕业环节完成后经过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不少于5人)审查通过即可完成毕业环节,取得学分。

8.非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8.1 培养目标和要求

8.1.1理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研究、开发、营销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工程专业的高级学位和其他专业的学位,继续深造。

学生须具备上述5中12项毕业基本要求。

8.1.2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创意、能设计、善创业”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获得设计师基本训练的高级设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作、研究、开发、营销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攻读设计艺术专业的高级学位和其他专业的学位,继续深造。

学生毕业时须具备上述6中12项毕业基本要求。

8.1.3文管经法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善创业”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获得文管经法类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协调、开发、沟通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文、管、经、法类的高级学位,继续深造。

学生毕业时须具备上述6中12项毕业基本要求。

8.2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培养模式

①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专业应按照各类专业培养通用标准,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满足毕业要求标准,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②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模式,专业可选择采取3+1或3.5+0.5等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有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③参照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试点专业应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

(2)培养方案

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90学分,其中理、工、医类专业实践教学60学分;文、管、经、法类实践教学40学分;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50学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应该与培养目标一致,且至少应包含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四大要素。理论教学体系如下:

理论

课程类别

分类

备注

通识教育课

(31%)

必修课

(25%)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

任选课

(6%)

分为科学与文化、文学与艺术、公民与社会、民主与法制共四部分(在公民与社会类别中增加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课程)

学科基础课

(35%)

必修课

(35%)

根据各专业主干学科及相邻学科构建若干个学科基础课平台(详见学科基础课平台一览表)

专业基础课

必修课

总比例为34%。专业基础课程精简核心化,同一专业构建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要求加大选修课的开设比例,且选修课开设总学分至少应为学生应修学分的2倍

选修课

专业课

必修课

选修课

实践教学体系如下:

类别

名称

学分

备注

课内实践

综合教育

/

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教育

实验

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

课程设计

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

训练和实习

认识实习

1

所有专业1周

工程训练

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

化工、电类专业2周、机类专业5周

电子实习

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

化工、理学类专业1周、机、电类专业2周

写生

3

设计(艺术)类专业3周

生产/专业实习

3

所有专业3周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18

所有专业18周

课外实践

必修

社会实践(Ⅰ)

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

理、工、医类专业1学分*2次

文、管、经、法类专业1学分*3次

工程设计

2

试点专业2学分

学年论文/作品

2

理学类专业1学分*2篇

文、管、经、法类专业1学分*2篇(件)

设计(艺术类)专业1学分*2件

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作品1篇(件)记2学分

选修

课外学习

竞赛

≥2

≥4

8

具体得分参见《陕西科技大学本科生课外8学分实施办法(试行)》

科技活动

≥1

行业证书

≥1

校园文化活动

≤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6

社会实践(Ⅱ)

≤4

实验:将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区分开,课程实验标示在课程后面的“实验”一栏,不单独计成绩;实验课程单独标于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验”一栏,单独计成绩。要求理工类专业至少在一门课程实验或实验课程中开设8学时以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此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鼓励实验单独设课。

课程设计:不针对单一课程开设课程设计,倡导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鼓励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并最终实现或形成产品,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年论文/作品:理学类专业学生要求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篇学年论文;文、管、经、法类专业学生要求至少完成2篇学年论文;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提交两个设计作品,共获得2学分。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作品1篇(件)记2学分。

9.修订的其他要求

(1)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求各学院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工科各专业增加项目管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为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要求每个学院至少开设3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任课教师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鼓励跨学院组织教师开设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选上校外优秀MOOC课程以及校内网络在线课程。

(2)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程既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也要包括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部分基本知识内容。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要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应该拓宽学生在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学科基础课平台详见下表2。

(3)双语教学课程要求: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鼓励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每个专业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部分至少开设一门双语教学的课程。

(4)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要重点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要根据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来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进一步核心化,避免教学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杜绝“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此外,应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努力借鉴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聘请企业专家讲授专业课程。

(5)课程名称规范化要求:此次修订需一并上报课程的英文名称。名称要求规范、简单、明了,不同专业同一课程要注意“与”、“和”、“及”、“及其”、“的”、“之”等词的统一。

(6)学期学时分布要求:各专业要合理安排各学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避免任务过轻或过重。第1学期因实践环节较少,理论课时可适当多一些。2~4学期理论教学学时原则上不超过每学期350学时,5~6学期不超过每学期250学时。

(7)考试课门数要求:1~6学期考试课总门数不低于20门,第7学期必须有一门考试课。

(8)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要求: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制定所需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并重点保障实践效果。


表2 学科基础课平台一览表

序号

学科基础课平台

专业

专业类

专业方向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拟授学位

所属学院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轻化工程

轻工类

制浆造纸

081701

工学

工学

轻工与能源学院

轻化工程

轻工类

皮革工程

81701

工学

工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类

80406

工学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包装工程

轻工类

81702

工学

工学

轻工与能源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类

81602

工学

工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印刷工程

轻工类

81703

工学

工学

轻工与能源学院

2

化工大类

轻化工程

轻工类

制浆造纸

81701

工学

工学

轻工与能源学院

印刷工程

轻工类

81703

工学

工学

包装工程

轻工类

81702

工学

工学

轻化工程

轻工类

皮革工程

81701

工学

工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纺织类

081603T

工学

工学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82502

工学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82501

工学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2701

工学

工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类

083001

工学

工学

药物制剂

药学类

100702

医学

理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2702

工学

工学

制药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

081302

工学

工学

乳品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2704

工学

工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拟于2016年招生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与制药类

081301

工学

工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

化学类

070301

理学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类

080407

工学

工学

应用化学*

化学类

070302

理学

工学

3

材料大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类

陶瓷

080406

工学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类

玻璃

080406

工学

工学

材料物理*

材料类

080402

工学

工学

材料化学*

材料类

080403

工学

工学

纳米材料与技术

材料类

080413T

工学

工学

4

机械大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类

80202

工学

工学

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类

80203

工学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类

机械工程

80206

工学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类

080204

工学

工学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类

120701

管理学

工学

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20602

管理学

工学

5

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080714T

工学

工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仪器类

80301

工学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类

80601

工学

工学

自动化

自动化类

80801

工学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

80701

工学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

80901

工学

工学

网络工程

计算机类

80903

工学

工学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类

80905

工学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80702

工学

工学

理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

80705

工学

工学

6

经济管理类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类

120201K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类

120202

管理学

管理学

会计学

工商管理类

120203K

管理学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类

120206

管理学

管理学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类

120402

管理学

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贸易类

20401

经济学

经济学

7

法学类

法学

法学类

030101K

法学

法学

管理学院

8

设计类

(理工)

工业设计*

机械类

80205

工学

工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类

81602

工学

工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9

传媒艺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学类

130502

艺术学

艺术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

设计学类

130503

艺术学

艺术学

产品设计

设计学类

130504

艺术学

艺术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设计学类

130505

艺术学

艺术学

动画

戏剧与影视学类

新媒体动画

130310

艺术学

艺术学

动画

戏剧与影视学类

数字动画

130310

艺术学

艺术学

10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309

艺术学

艺术学

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305

艺术学

艺术学

11

语言类

英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

50201

文学

文学

12

应用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类

软件设计

70101

理学

理学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类

数理金融

70101

理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类

70102

理学

理学

13

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类

70202

理学

理学

14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动力类

80501

工学

工学

轻工与能源学院

15

地矿类

石油工程

矿业类

081502

工学

工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备注:1.我校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35,管理学7,艺术学7,理学5,文学、医学、法学、经济学各为1)、28个专业类、58个专业(其中3个控制布点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3个特设专业为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本目录所列专业,除已注明者外,均按所在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对已注明了学位授予门类的专业,按照注明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可授两种(或以上)学位门类的专业,原则上由有关高等学校确定授予其中一种。

3.标*专业可授工学学位。药物制剂我校原授予工学学位,按照国家专业目录将授予理学学位。


9.修订的工作安排

为顺利完成本次修订工作,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修订工作。王学川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任副组长,督导、专家及各教学院长为成员。

通识教育课程由领导小组统一审定;学科基础课程由领导小组按照学科基础课平台分组讨论制定;专业基础、专业课及实践教学中部分内容由各学院制定,报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工作进度安排:

2015年12月10日-12月15日:讨论制定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2015年12月16日-2016年2月29日:各专业组织人员赴兄弟院校及相关企业调研各专业学校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2016年3月01日-3月15日:讨论制定各专业学校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2016年3月16日-4月30日:审议各专业学校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2016年5月01日-5月15日:讨论制定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

2016年5月16日-5月31日:讨论制定专业基础、专业课及实践教学内容

2016年6月01日-6月15日:讨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字说明

2016年6月16日-6月30日:全面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定稿

2016年7月01日-7月15日:排版、印刷、发放

10.结语

我校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校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本次修订工作的重要性,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做好这次修订工作。通过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引导,把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扩大到所有理工科专业,并向人文社科类专业积极推广;集成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务处

2015年12月

陕西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反馈意见表

学院

专业

专家意见(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